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普陀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的地区包括沈家门、东港、朱家尖、展茅4个街道和六横、桃花、虾峙、东极4个乡镇,涵盖内容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历史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变化中,不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得到创新,从而促进了本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塘头横山的来历 时间:2015-07-02 | 来源:普陀图书馆 | 作者:普陀图书馆 | 点击率:0
项目名称 |
塘头横山的来历 |
||||||||||||||||||
讲 述 者 |
姓 名 |
翁志根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60.3 |
民族 |
汉 |
|||||||||||
讲述语言 |
舟山方言 |
文化程度 |
初中 |
职 业 |
原塘头村会计 |
健康状况 |
良好 |
||||||||||||
详细住址 |
东港街道塘头村 |
电话 |
3700789 |
||||||||||||||||
内 容 记 录 |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观音要到普陀山去念佛修行,她带着一群善男信女,从蓬莱岛乘船而来。船到塘头山咀,突然遇一风暴,只得在塘头咀抛锚停落。塘头咀虽然与普陀山隔水相望,可是风猛浪大潮流急,不能过去。 那时候,塘头咀分上江和下江,中间隔着一条江往返要坐舢舨摆渡。观音想,要是将上下江之间同普陀山连拢,就不用乘船摆渡了。于是她变化成一个年轻姑娘,兜来一围身布褴沙泥,来到塘头山咀,抓起一把沙泥,朝海里撒去,很快海里就涨起一块陆地,她边走边撒沙泥,就这样,她从上江走到下江,把上下江连接在一起了。她正想抓起沙泥,朝普陀山方向撒去,突然来了一个惰民嫂,见了就开口说:“侬这个小娘真是吃了饭没事做,在这里乱撒沙泥,还不赶快回去!”观音道法被惰民嫂破了,她便将剩下来的沙泥倒在地上。后来,这堆沙泥变了一座小山,这个小山就是现在的塘头横山。
|
||||||||||||||||||
作品来源 |
由原普陀越剧团导演孙敏采录整理提供。 |
||||||||||||||||||
备注 注 |
(讲述人特殊生活经历、能讲述的其他作品)
|
||||||||||||||||||
记录稿 (页) |
1 |
录音带或录音光碟 (盒/张) |
|
录像带或录像光碟 (盒/张) |
|
照片 (张) |
|
||||||||||||
调 查 人
|
姓 名 |
翁素飞 |
文化 程度 |
大专 |
|||||||||||||||
详细住址或 工作单位 |
东港街道塘头社区 |
电话 |
3700900 |
||||||||||||||||
调查时间 |
2008.3.20 |
调查 地点 |
塘头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