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普陀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的地区包括沈家门、东港、朱家尖、展茅4个街道和六横、桃花、虾峙、东极4个乡镇,涵盖内容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历史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变化中,不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得到创新,从而促进了本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六横东咀头“浙东第一功”的由来 时间:2015-04-19 | 来源:普陀图书馆 | 作者:普陀图书馆 | 点击率:0
项目名称 |
六横东咀头“浙东第一功”的由来 |
||||
讲述者 |
王奕庆 |
||||
内 容 记 录 |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已趋劣势。1864年6月,有一支80来人的太平军(六横人称其为长毛),驾舟来到六横。先去龙山沙岙登岸,因不识潮,无法靠边岸,只得顺水而下,来到双塘、梅峙岙一带海区,从清水咀登陆。他们高举义旗、手执长缨、大刀,沿海塘进发,突然遭到六横地方武装的炮火拦截,六横人叫“猪娘炮”,从梅峙岙与双塘交界处的“东咀头”,向海堤上的太平军连发数炮,太平军未曾想到这小小的六横岛上竟然有枪有炮,因此,从人数与武器的对比上,认定寡不敌众,在一片慌乱中择路而逃。此时,岛上的土豪劣绅率兵乘势追击,太平军有些原路退回,有些向戏文山方向海涂逃窜,乱成一团的太平军只有逃逸,没有抵抗,因此,有的被老百姓放在海涂里的拉钓所伤,有的被海水淹溺,有的则遭追杀,就这样,来六横的太平军全军覆没。六横的土豪们也对这次战绩大加庆贺,在老百姓当中也普遍传说着打长毛的胜利消息。这是六横历史上所发生的一起重大战事。为此,当时六横政府大肆宣染,并向上报捷。清政府认为地处舟山的六横地方武装歼灭了一支太平军散部,获得了重大战功,并指令宁波府要员孙治经来六横视察,在东咀头的一块岩石上,孙治经书写了“浙东第一功”五个大字,至今仍作为史墨,留存在东咀头。 对那次战事,后人评说无几,因此,对其褒贬本文不作宣论,只是根据梅峙岙村老年人的述说,把这一事件记录整理成文,作为史料留给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