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家门方言 时间:2015-04-19 | 来源:普陀图书馆 | 作者:普陀图书馆 | 点击率:0
传承人 |
民间流传 |
内容记录 |
|
概述 1、历史沿革: 沈家门居民,都是大陆迁移过来,以宁波、镇海、鄞州、象山等为多。因此语音是承浙东地区。又因沈家门人面临大海,渔业生产斗风闯浪,形成了粗犷的语音,发音较重,音调较硬,没有卷舌音。 2、沈家门方言特点: 有句流传老话:“宁可与苏州人吵相骂,不可与宁波人讲闲话。”这是说宁波人说话生硬,可我们沈家门话,要比宁波话更生硬。如宁波人说:“打侬两光!”沈家门人就说:“直直两光!”。这“直直”是声音,还没打,已发生声音了。 所以沈家门方言归纳起来,具有生动性,形象性,肯定性,多样性和音乐性的特点。
①在名词后面加上头字很多。如:街头、道头、墙头、门口头、里头、外 头、前头、后头、上头、下头、床头、灶头、碗头、盆头、胸管头、脑磕头、出风头、有苗头、两老头(夫妻),还有花头、因头、生头、钟头…… ②动词说得肯定,极端,常用“煞”音。如走煞、坐煞、跳煞、笑煞、冷煞、急煞……(有时“煞”也可用“足”音) ③很多时用“点”或“眼”(点、眼两音相同,两种都用)。如:快点、慢眼、轻点、重眼、淡点、咸眼、暗点、亮眼…… ④最突出的是用重音做助音。在词后面多加两个字,如“骨气”、“结格”“里拉”等。而这助音没有意义,纯属加强语气的。如:油头骨气、断塘骨气、老三骨气,呆大脱气、茶乱脱气、烂糊脱气、烂糊结格、暗出百弄、泥腥不勒、对勿落直、大白令性、火种里拉……
①先有声音,再出词意。如:达达滚、烘烘响、茄茄戏(喊意)、唧唧咕 咕、亭亭蓬蓬敲东西、其其茄茄顶侬烦、哩哩啦啦吹起来…… ②用一个声音,起到提醒作用。如:呯一记,门关了。洞一记,拷着我…… ③声音加在后面。如:糊其其、湿扎扎、淡刮刮、甜能能、红冬冬……
银、鱼音五、家音加、日音热……因此,人家叫“银加”、大黄鱼叫“陀黄五”…… ②动词音变化最多。如:绑叫“婆”,藏叫“康”,骂叫“辱”……
③有的文字读成别音。如:肮脏叫“岙糟”,天亮叫“铁娘” ④有的加了形象词。如:眼叫“眼乌珠”、唇叫“嘴唇皮”。 ⑤有的意思相同,但词句不同。如:晚上改成“夜到”…… ⑥还有一种意思,有多种方言可讲。如肮脏可说:“岙糟”,也可说“勒塌”,“泥腥”,“添汰”。 ⑦还有把贬义词当成褒义词,甚至当昵称。如:烂浮尸、花佬儿子。 以上是沈家门方言特点,下面把具体方言分六点记录。记音是本地方言文字音,再加上注解或举例,以便说明。沈家门方言还有很多,这里仅记录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