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家门渔港 时间:2015-04-19 | 来源:普陀图书馆 | 作者:普陀图书馆 | 点击率:0
项目名称 |
沈家门渔港 |
||||||||||
讲 述 者 |
姓名 |
谢永根 |
性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35年 |
民族 |
汉 |
|||
讲述语言 |
汉语 |
文化程度 |
高中 |
职 业 |
退休干部 |
健康状况 |
好 |
||||
详细住址 |
沈家门街道新街社区 |
电话 |
3014531 |
||||||||
内 容 记 录 |
沈家门渔港位于舟山东南隅,有“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鸥闽,西通吴会”之势。历来是我国海防要地,中外航运要道,又是舟山渔场中心,是我国最大的渔港,闻名中外。 渔港东起半升洞,西至勾山平阳浦,长约11、5千米,宽0、19—0、7千米,横贯沈家门东西。港南有鲁家峙,马峙,小干诸岛为屏障,东有朱家尖岛掩隐,可挡强风巨浪;港北有刺棚山,青龙山,茅草岗,大平岗,岭陀山等作藩篱,可阻西北大风,实属是个天然渔港。 渔港面临东海大洋中的中街山,洋鞍,大目洋,猫头洋等十余个渔场和附近岛屿滩涂,可捕鱼类300多种及贝壳类、海藻类等水产品,渔业资源极其丰富,作业种类繁多。早在宋,元时,沈家门已成为舟山、浙江、上海、福建、江苏、山东、辽宁、台湾等省市渔民避风、补给、渔货交易的集散地。至民国初期,已有了鱼栈行300多家,为渔业服务相关联的店铺60多家,人口2万余人。每当风暴和鱼汛期,数千对木帆渔船云集沈家门渔港,真是帆樯如林,人流如潮,各业繁荣,人称之为“小上海”、“小香港”。真是“蓝天碧海一线江,白虎青龙两首傍。千对帆樯渔港闹,两潮海鲜任尔尝。” 有晚清文学家刘慈孚以诗为证: 海山叠叠衬红霞,茅屋村村绕白沙。 趁市船归潮有信,落帆风收水生花。 获芦烟软藏渔户,杨柳阳浓护酒家。 贾利及时夸富有,只因鱼米胜桑麻。 沈家门渔港不仅是浙江沿海渔民避风、补给、鱼货交易的集散地,受河姆文化和外来移民的影响,在上千年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一种具有独特风情习俗的海洋文化。有歌谣曰:“风口浪尖斗生死,日积月累知天事。莫嫌渔家不识字,句句俗语可成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