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人港景全力打造“十里渔港” 时间:2018-06-18 | 来源:普陀图书馆 | 作者:普陀图书馆 | 点击率:110

近几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各地的经济比重越来越大,我省提出了“两富浙江”的战略发展思路,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培育,同时,我区也提出了“文化普陀”的战略发展构想,着力在发展海洋文化产上大做文章,助推海洋经济跨越发展。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要求,近期区政协对全区的海洋文化产业进行了摸底、调查,并针对沈家门渔港发展“一港两岸”经济、重塑“十里渔港”繁华做了专题调研,现将相关情况及初步意见建议呈上,以资区委区政府决策参考。
 
一、“一港两岸”基本情况简介
沈家门渔港港区为一狭长型海峡,港区范围东起半升洞,西至勾山浦,全长11.5公里,宽度约为190-700米,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港区南以鲁家峙、马峙、小干岛为屏障,北以岭陀山、青龙山、刺棚山作依靠,可避11级东北风、10级西南风,是渔船航行、停泊、避风和补给的天然良港。该港自开港以来,逐渐演变成集海洋渔业、水产加工、物流配送、临港工业、港口贸易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港口。同时,随着滨港路综合整治工程的完工和夜排档的建成,观光、休闲、餐饮、旅游等功能已初具规模。
 
二、“一港两岸”发展存在瓶颈及问题
(一)海洋文化产业基础薄弱。沈家门因港而生,由鱼而市,借天然便利才成就如今的群众性渔港,由于历史等原因,舟山原有居民几次内迁,致使本土文化出现断层。我国历来尊崇农耕文化,把海洋文化或海派作品视为旁枝末叶,沈家门渔港具有海洋特色的文化归根到底是移民文化。海派文化在改革开放后有了真正的发展机会,但由此而生的文化产业(除海洋旅游)仍旧处于萌芽状态,总体呈小而散、无序发展状态。
(二)传统意义渔港功能淡化。由于历史上丰富的近海渔业资源,落后的海上生产技术等原因,成就了沈家门渔港,但近年来,随着海洋捕捞技术的不断更新,船只抗风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气象的预测手段日益高明,在传统意义上沈家门港因渔而兴的补给、配送、交易等渔港功能逐渐弱化,特别是近十多年来,除却台风天气,已鲜有外省藉渔船来港停泊,“万条渔船一港收、百家声音一街闻”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
(三)沿港两岸业态布局单一。沈家门港因鱼而市、因渔而荣,在原来的产业布局方面比较单一,港的南岸(即鲁家峙)基本以渔民生产补给为主,如冷库、网厂、渔业公司等,港的北岸(即沈家门)基本以渔民生活保障为主,如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但随着近海渔业作业的衰退,逐渐出现沿港产业过剩现象。目前,南岸生产性的设施政府已动迁,北岸店铺转行,杂而乱、小而散的自发性商贸业已具规模,文化产业布点很少。
(四)“一港两岸”海陆交通受制。在沿港陆上交通方面,虽然滨港这几年来不断扩建,半升洞至东港的沿海公路建成,但仍然满足不了人们的出行及旅游人群的需要,沿港北岸滨港路至勾山浦的沿港通车线路尚未规划,沿港南岸鲁家峙环岛公路尚需进一步规划和开通(部份岸线已被阻断);在海上通道打造方面,鲁家峙大桥限制了部分船只的通行,海底隧道由于工程不完善,导致部分超水线船只亦被限制通行。路面扩建、大桥隧道直接导致的后果是沈家门港淤积越来越严重,且清淤难度大,成本高。
(五)渔港两岸均衡发展不易。由于传统上渔港两岸分工不同,北岸生活南岸生产,重沈家门而轻鲁家峙。对于渔港北岸沈家门来讲,产业布局调整需要一个长期且缓步推进的过程,使之结构更合理,但对于鲁家峙而言,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使得沿岸企业及居民得以动迁,这为产业引导和布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北岸有基础而南岸是空白,近期内北岸更显优势,但如果规划得当,南岸亦大有作为,从而在后期形成两岸齐头并进趋势。
 
三、“一港两岸”发展的初步构想
(一)发展方向
随着传统意义渔业港口功能的弱化,我们如果还是想依靠渔船的停泊、补给、交易,来再现“十里渔港”繁华可能性已是很小,调研组认为沈家门渔港应该是到转型的时期了,我们的想法是把沈家门渔港的内涵扩大,由传统意义上的渔港向西延伸到勾山浦,再把从半升洞到勾山浦的整个渔港一分为二,以国际水产城为界,以东(即半升洞到国际水产城)转型为旅游休闲港,着力在产业布局上下功夫,努力把这段渔港建设成为旅游及文化产业聚集地,再现“十里渔港”繁华,全力打造一个新的“海上不夜城”。以西(即国际水产城到勾山浦段)则沿续传统渔业港口功能,小干岛、马峙岛、国际水产城及沿岸商铺加以配套服务,在业态方面要科学规划、合理引导,继续保持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风范和标志。
(二)业态分布
下面,我们基本以打造东段“不夜城”渔港为主进行表述。
1、块状发展显特色。沈家门渔港在块状产业布局方面,我区党委和政府层面已考虑论证再三,并且已有一定基础,我们建议块状经济带动区块发展时要实现差异化发展,不要形成同质竞争,如:
(1)半升洞渔人码头:在“玩”字方面做文章。目前半升洞旧城改造正在整体动迁,下步海星轮船公司的侯船室及票务大厅也将动迁,虽然城市拥堵的现象将暂时能解决,但这块区域的人气如何集聚?那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建议将此打造成集音乐、休闲、旅游、娱乐、商贸于一体的带有海洋特色的而有别于其他各地的海派文商旅综合体,如各式酒吧、自助式KTV、娱乐会所、电动电玩、餐饮休憩等,让游客和本地人有一个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的地方。
(2)国际水产城:在“鱼”字方面做文章。做为我区倾力打造的国有品牌企业,其发展壮大已势不容缓,如果单纯的还是以鱼货的交易作为其主要经营手段,在电商时代已是微利可图,所以必然要利用好其所拥有的良好资源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如利用开阔的场地组织各类商业会展和活动,利用闲置和空置资产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批发市场,利用渔业资源开展各种美食节或品尝活动等。国际水产城在产业延伸产方面已有初步设想,并有近、中、远期的发展规划,可以科学谋划,好好利用。
(3)鲁家峙产业园。在“船”字方面做文章。船文化是我区最具有特色的文化之一,在倾力打造海洋文化的今天,没有船文化加以填充,再丰满的文化普陀也是不够完美的。在船文化产业方面,按我区现有资源可利用好无动力船舶和动力船舶,无动力船舶以“绿眉毛”为载体,可实现巡航、环游、结对交流等活动,扩大舟船文化影响力,达到进一步宣传普陀之目的;动力船舶以各种玻璃钢船(即海钓艇)为载体,建立一个集维护、保养、停泊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地,适当时机举办游艇展,以壮大我区游艇产业。也可延伸相关产业链。
以这三个区块为依托,成三角形形成“一港两岸”相关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2、线条并行拓空间。有了上述三个区块,我们必须要用线条把这三者串联起来,形成互动而不是独舞,朝着沈家门渔港一体化方向发展。
(1)精心打造三条线:一是渔港北岸滨港路沿线。注重景观打造(如沿街立面、亮灯、绿化、休憩地等),整顿无序停车(因交通瓶颈问题最好不要停车),合理引导商家,注重业态布局;二是鲁家峙沿渔港线(或者是环岛线)。打造景观带是首要,其次在沿路需要规划适当的业态,才能吸引游客,可否打造一个静态的休闲中心;三是海上观光旅游线。开通海上观光线路,可分日游和夜游,渔港整体西迁后,可利用两岸的许多码头作为游船停靠点,可采用国资、民营及两者联合经营等模式。
(2)着力打造三条街:基本上考虑是再次激发沈家门老城区活力为出发点,一是精品步行街。以原来的夜市街为基础,把沿街的店铺及业态适当引导、扶持,提升档次,走精品化路线,可否考虑综合利用原海滨电影院这块场地打造有本地特色的精品商城。二是风情民俗街。以现在的风情街(即缪家塘)及剧院路为基础,引导周围店铺朝风情民俗方向经营打造,可否考虑把原沈家门剧院打造成台湾商品城及旅游商品展示中心。三是旅游商品街。即现在的东横塘及西横塘(或者是兴建路从一百肯德基到白虎山路口)为基础,打造成旅游商品购买集散地,可以有本地的,也可以有外的,同时布局相应的休憩、餐饮等点。这三条街原则上不通轿车及大型车辆。
3、亮点纷呈优布局。有了上述三线三条,还必须得有各色珍珠点缀才能使得整个渔港更光彩夺目。
(1)文创产业孵化: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区目前较为薄弱,在目前国有资产及部分民间资产大量闲置的情况下,可否把文创产业集中起来,规模发展,可引进国内有实力团队全权操作(可参考福建泉州海西广告产业园区经营模式);也可对区内如渔民画、海派摄影、艺术创作等提供场地集中经营;亦可为年轻人提供创业基地,利用网络媒体成立金点子公司、咨询团队、市场调查机构、产品创新改进团体等新兴偏门业态;最好能引进微电影、微动漫团队,努力争取在我区举办全国性的微电影、微动漫节,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
(2)港区景观升级:按照全景普陀的理念,如果站在沈家门港,我们触目可及的是什么?那就是我们需要升级打造的景观。一是青龙山景区。青龙山有烈士纪念碑,也有见证海外贸易者天主教堂,亦有民国时期的气象观测站等,具有一定的海洋历史文化,可以进一步打造;二是鲁家峙沿岸景区。鲁家峙的沿港岸线目前而言,西端是高楼,中间是空地,东面正在建设创意产业园,在中间空白地段的景观打造方面,使其能与东西两端有机的连接起来,这样才具有一定的可观赏性;三是沿滨港景区。随着渔港的西迁,按全景普陀、见缝插绿的理念,滨港路在绿化方面可以适当增强,也可以在步行道上增加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各种雕塑,以此结合滨港路的立面改造。
(3)观景地点建设:我们要把沈家门渔港作为一个整体景区来打造,到时必须要有几个观景地点来烘托、宣传,届时将会吸引大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一是山顶。即在青龙山上,搭建一个合适的、可观览全港区的一个平台;二是灯塔。即可利用鲁家峙灯塔,按目前的配套建设只适合小众,建议配套再强化;三是楼顶。初步考虑在国际水产城的顶楼设置观景平台,既可观望新渔港又可看到传统渔港及渔船和马峙锚地。
(4)交通观光形成:一个城市或景区,交通观光其实被很多游人所忽视,但要了解一个地方,摸透一个景区,交通观光很重要。一是游轮。在开通日游、夜游的基础上,要重视对游轮发展,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游玩方式,如可有特色餐饮、本地歌舞、休闲娱乐等,可短途游也可长途游等等。二是渡轮。开通一港两岸间的渡轮是完全有必要的,而在渡轮运营中可采用多种方式。三是巴士。双层观光巴士的出现,将会有力地提升一个城市的档次,但尚需解决线路和交通堵塞问题,前面已有表述。
(5)特色饮食发展:作为渔港,我们携海鲜之便利,特别要在舌尖上做足文章。一是夜排档。沈家门夜排档已成为一张金名片被全国所知,基本是以捕捞上来离水就死海鲜为主,其新鲜度有一定的不足。其现买现烧经营模式也得到了大部分游客的认同;二是海鲜大排档(暂名)。区别于现在的夜排档,以生猛、活的海鲜为主,卖家与烧制分别实行,也就是说旅客从摊位上买的是活鲜,但摊主不负责烧制,需到边上或对面的店铺里进加工,店铺收取加工费。这样即可保证鱼的新鲜度,同时对顾客而言,选择余地更大。建议由国际水产城试点试行,见效后再扩大经营;三是海上餐厅。对于本地人来讲,海上就餐也不过如此,没啥稀罕,但对于来自内地的游客,或许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尝试。海上餐厅模式可采用移动的,以日游或夜游的游轮上为佳,也可采用固定的,以停靠在岸边的不动的邮轮或大型游轮为宜。
(6)特色景点打造:按沈家门渔港的目前现状来讲,可以打造以下几个,一是沿岸各码头。经过滨港路几个阶段的提升改造,原来条石和石板式的马路已不复再见,条石驳成的码头、道头、埠头已被深埋,如果渔港西迁,港区内将有大量的水泥浮码头存在,把码头文化打造成景点,各个码头有各个码头的特色,不失为一道风景。二是鲁家峙大桥。该大桥目前仅只用于通行,作为景区内一座醒目的建筑物,我们建议在引桥及相应地方加入文化元素加以装饰,并配上适当的亮灯工程,努力把该大桥打造成一个横跨港区两岸的风景线。三是海底隧道。目前我区乃至我市唯一的人行海底隧道,要把特色做出来,特别是在隧道内的布景中,应该把海洋文化元素渗透进去,使之成为一个海洋文化长廊。
 
四、“一港两岸”繁荣发展的相关建议
昔日渔港的没落让人痛心,一港两岸的再次繁荣是每个普陀人心中的梦,这个梦的实现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时期,特别是需要各届政府的不断努力,因此我们建议:
(一)加强组织机构。建议成立建设“一港两岸”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里主要领导挂帅,四套班子领导任副组长,各部门协同参与的机构,且不断完善协调沟通机制,由一个常设机构贯彻执行,改变目前多头管理,各管一块的现状,让整个渔港的建设朝着一个方向进发。
(二)注重规划引领。建议按照全景普陀、文化普陀、绿满普陀的要求,由相关部门对“一港两岸”整体打造作出详细规划,调整区域功能,特别是在景区建设、业态布局、管理办法上要重点突出,并制订相应的进度目标,从比较符合实际的近期项目入手,由易到难,由小到大,逐步推进港区打造。
(三)加大政策扶持。在明确业态布局的情况下,由相关部门建立“一条龙”、“保姆式”服务机制,引导、促进各类商家、店铺及项目的落户,并且在政策扶持上下功夫,如符落户商家者税收减免政策、获得国家、省市优秀商铺或从业者的奖励政策、对于新生新兴产业的帮贷帮扶政策等等。
(四)着力招商引资。在符合“一港两区”产业的招商引资活动中,注重精品、名品、名家企业的引进,亦可引进一家有实力有影响的公司(或企业)操盘招引小企业、小公司,也可从小项目着手,聚沙成塔、积腋成裘,更多的是鼓励当地从业者转型,实现符合业态的项目进驻或开张。
(五)努力产业集聚。在文化创投及其他海洋文化产业,唯有形成集聚,才能有所作为。可以依托市内的几大院校毕业的学生及有志创业的青年,利用空置、闲置的各类资产,努力加大创业基地建设,设立产业孵化园区,所以政府层面要有相应的引导和激励措施。
(六)完善设施配套。在“一港两岸”的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的配套必不可少,特别是半升洞渔人码头、国际水产城、鲁家峙产业园区等区块,文投创意年青人集聚的园区或楼群,交通的瓶颈制约,景区的绿化布局,港区内的交通安全,甚至是游客的车辆停放等,都需考虑完善。

摘自 http://ptzx.putuo.gov.cn/llzs/dybg/201410/5c3fe6d84462bc1a.html
全民读书 数字文化 党员远教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类型 用户名 密码 馆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