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洋文化产业为抓手 把朱家尖打造成 佛教文化旅游自在岛 时间:2018-09-07 | 来源:普陀图书馆 | 作者:普陀图书馆 | 点击率:389
近日,区政协第二调研小组紧紧围绕加快发展普陀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这一主题,对朱家尖佛教文化、印象普陀、保利大剧院进行调研,又赴天津、山西等地考察学习。在此基础上,结合朱家尖佛教文化发展的实际,提出了有关意见建议。调研报告内容如下:
一、背景
1.《舟山群岛新区规划》明确要培育、形成以普陀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包括朱家尖岛、桃花岛、登步岛、白沙岛等在内的普陀国际旅游岛群,依托佛教文化,重点开发旅游新业态和新项目,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休闲度假岛群。
2.因舟山群岛新区党政机构改革需要,自2013年9月起,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为舟山群岛新区管委会直属机构。普陀山与朱家尖区域的旅游开始实施一体化管理。
3.普陀区2014年提出了打造“全景普陀”的蓝图,将像打造景区一样打造整个普陀,精细化管理城市,建成“绿满普陀”“海上水乡”,全岛全景,景景相连。
二、现状
1、朱家尖观音文化苑内的“印象·普陀”山水实景大戏演出近4年来,已经接待了58万人次(截至2014年8月底),营销模式、门票收入、产业效应渐入佳境。目前已纳入舟山市正在打造、即将奠基动工的“观音文化苑”项目之内。
2、位于东港新城的普陀保利大剧院秉承“高贵不贵,文化亲民”的经营理念。开演以来7个月内,共举办演出、活动86场,推出了“市民音乐会”“名家名剧”“保利艺术大讲堂”“打开艺术之门”四大招牌,做到了演出经营与公益惠民的结合,共接待观众6.8万人次,平均票价106元,平均上座率仅为68%,很明显,保利大剧院白天较多时间处于休闭状态,其可塑空间还很大。
三、存在问题
1、受夜景戏和室外戏所限,正常天气下,除了晚上演绎一场《印象·普陀》外,白天景区利用率不高,《印象·普陀》演员处于“失演”状态。非正常天气下,就可能停演。尽管普陀山和朱家尖在缩短旅游淡季的举措上已经动足了脑筋,但是,《印象·普陀》不可能摆脱季节性限制的瓶颈。
2、“印象普陀”区块已经被划入舟山市即将奠基的“观音文化苑”项目范围,其周边可以配套拓展和产业衍生所需的空间,必须经市级层面的批准。在市里没有明确态度之前,普陀区没法启动,所以,我们只能向市里去争取。
3、“印象普陀”所争取的外地游客,主要来自普陀山朝圣和朱家尖海滨的游客,尤其在普陀山三大香节和朱家尖沙雕节期间为众。但在这些节庆日之外,朱家尖白天没地方好走,势必影响到夜间能留下来观看《印象·普陀》大戏的客流。
4、东港新城整体建筑风格很都市化,很时尚。有城市文化标志性建筑保利大剧院,有普陀山的莲花洋海滨公园和别致的莲花岛(菜花岛)艺术公园等,但东港新城区由于是围涂新造之城,总体来说,文化底蕴欠足、文化元素欠够、文化主题欠明、文化人气欠佳,更缺乏一条有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街。
5、海洋文化产业更多依存于海洋文化旅游之中,对普陀而言,佛教(观音)文化是个日久的富矿,但已经不是弥新的亮点了,旅游的亮点在于高端创意和高位开发,目前的东港区块能否具备承载这个高端创意和高位开发的条件,需要寄托于未来开发的第三期或者更长远的规划。
四、建议和对策
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普陀,必定需要一个鲜明的、独特的文化品牌才能让人一见钟情,念念不忘,从而具备吸引力和竞争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创新思路,创新模式,我们经过实地调研,并与相关区域、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借鉴天津、山西平遥古城等地的做法,认为,长期以来普陀山、朱家尖的佛教文化旅游产品以观光、朝觐为主,产品单一,游客停留时间也以1-2日为主,停留时间短,消费少,游客缺乏深层次的佛教(观音)文化参与体验,相关文化产业带动有限。而“印象·普陀”作为观音文化产业的重头大戏,在自身发展和品牌引领过程中,以法(观音佛法)借力(文化力),以桥(观音大桥)通城(东港新城),是可以拓展更多的文化空间,衍生更多的文化产业的。
(一)做好“印象普陀”周边配套建设。根据“印象普陀”目前的发展现状,为了更好打造《印象·普陀》的品牌作用和常态演出的行业辐散作用,建议区有关部门积极向市里要求,作为“观音文化苑”项目必不可少且正在经营、运行的项目景点,还需要:
1、加强“印象普陀”周边环境建设。特别是改造蜈蚣峙朱东线至印象剧场的道路,整治沿途景观,使道路两侧通明,形成一条特色的“印象大道”。
2、加强对“印象普陀”北面已签拆迁合同的56户居民房改造工作,利用居民房改造成特色民居、特色餐厅(可借用印象演员来自全国各地这一特点,表演不同民族特色节目)、休闲酒吧,来满足游客参与性、体验性的要求。同时可以配套于蜈蚣峙码头酒店游客的夜间活动需求,也可反哺《印象·普陀》的客源。
3、围绕“印象普陀”打造“演艺—商业街区”模式。根据印象普陀项目建设之初的规划,在它的周边尽快启动“佛茶馆”“梵音馆”“素斋馆”“禅修中心”的项目的开发建设,保证“印象普陀”的生存发展,同时积极为“印象普陀”的观众提供一个吃、住、行的场所和停车场地。
(二)加快观音文化园项目建设。在朱家尖建设观音文化园,不仅是普陀山观音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为了更好地弘扬普陀山的佛教,在共圆新区梦、中国梦的过程中切实负起护国利民的责任担当,同时拉动朱家尖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观音文化园的整体规划布局要体现生态佛教的理念。根据朱家尖自然地形地貌把山水景观环境作为重要部分来打造,在各佛教设施的周围布置相配套的园林和水系,通过山景、佛感植物带和生态水系的连接,将观音文化园内的各个单体项目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将自然和佛教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以观音文化为主题别具一格的佛教生态园林。
(三)再造普陀大戏。根据保利大剧院的文化演出容量尚可充实和《印象?普陀》剧演出的时空有限的现状,建议保利大剧院、印象普陀和普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三家合作,新编排一出驻场保利大剧院适合白天演出的文化大戏。这出大戏有别于《印象?普陀》观音文化主题,或以《又见普陀》(参照山西平遥《又见平遥》,具体名称可商榷)再现普陀海洋图腾、海洋历史、海洋民俗、海洋渔业文化中最震撼人心、最与众不同的一面;或打造以华夏文明起源《山海经》千古奇书为背景的最新最奇最特的系列海洋神话故事。
1、由印象公司出面邀请国内著名演艺项目打造团队(如张继刚、陈维亚等著名导演),打造一部大戏,并提供《印象?普陀》的演员参与演出,负责演员管理,配合跟进演出的营销。
2、由保利大剧院提供演出舞台和剧场,提高剧场内设施和场地的利用率,做好演出宣传、营销和票务工作,统筹、协调好白天场的演出和活动。
3、普陀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提供、补充《又见普陀》所需的道具、布景等投资性项目。
五、结语
普陀作为海岛旅游和海洋文化城市,海洋文化旅游及随之带动的海洋文化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样也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作为一场完整的海洋文化和佛教文化旅游产品,“印象普陀”需要考虑如何进一步辐射、延伸周边产业,一方面如何与“观音文化苑”项目相互融合、无缝链接,以最大程度获得普陀区域内佛教(观音)文化产业效应、效益,在未来整个“观音文化苑”大景区内分得一杯羹;另一方面,如何利用白天,另辟蹊径,寻求与东港新城区块的产业衍生,使之与“全景普陀”的建设标准配套,从而推动朱家尖区块、东港新城区块及周边其它可辐射区块的文化相通、景区相连、产业相续的最佳状态。而东港新城区尤其应该在深度挖掘中赋予海洋文化旅游以生命和核心价值,在旅游过程中体现海洋文化产业之特色与精美内涵。
摘自http://ptzx.putuo.gov.cn/llzs/dybg/201410/5c3fe6d84462bc1a.html
摘自http://ptzx.putuo.gov.cn/llzs/dybg/201410/5c3fe6d84462bc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