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19-10-11 | 来源:普陀图书馆 | 作者:普陀图书馆 | 点击率:292
21世纪,伴随着海洋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海洋文化产业成为全球各地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海洋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海洋文化”和“创意”在经济作用下相互结合而萌生的新型产业形态,具有“高附加值、强融合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需求潜力大、市场前景广”等特征。自英国1998年首次提出“文化创意产业”以来,该产业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显现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当前国际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趋势
(一)国际发展趋势。从世界范围看,英国、美国、日本等很早就探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经20余年发展形成了各自特点。英国最先提出“创意产业”概念,创意产业产值已超过制造业,全球2/3以上国际广告公司总部设在“设计之都”伦敦。美国则使用“版权产业”概念。在对GDP的贡献和创造就业方面,版权产业超过其他部门,产值占GDP超20%。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动漫大国,其文创产业统称娱乐观光业,是重要支柱产业,占GDP约30%。据联合国统计,目前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产值,其中文创产业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10%递增。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成为众多国家的战略选择。
(二)国内发展趋势。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尚不成熟,无论是产业总量还是质量,都难以跟发达国家相比。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创新与科技在社会生产中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创产业已贯穿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各省市都认识到文创产业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是创就业、保民生的重要途径,将其列入“十三五”规划重点。据《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5)》显示,文化及相关产业2014年增加值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1%,占GDP比重3.8%。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支撐、对文创产品的需求和消费以及文化事业的繁荣,都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美好前景和广阔空间。
二、普陀区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普陀作为典型的海洋特色城市,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具备了发展海洋文化经济的基础、资源、区位等优势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区海洋经济持续较快发展,海洋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保利大剧院、普陀海洋文创园、全民健身中心、时代金球影城、东港儿童乐园等一批文体娱乐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以海洋、佛教为特征的如岑氏木船、渔民画、船板画及“观音”系列产品等独具海洋文化特色的产品相继呈现;国际沙雕节、游艇展、东海音乐节等品牌节庆活动、文化演出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全区共有文化产业单位1300余家,比上年增加79家,文化产业总产出30余亿元,从业人员近万人,文化资产总额近30亿元。2016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2902元,同比增长4.0%。就目前普陀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发展缺乏规划引领,政策扶持力度不足。目前普陀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缺乏科学谋划、长远规划,没有一个纲领性的发展战略规划引领,没有一个牵头抓总的责任部门推进落实,文化、旅游等相关部门缺少互通,未形成对相关区域及文化、旅游等资源的整合规划和运作,各自为政,小打小闹,成为产业发展一大壁垒。同时普陀海洋文创产业尚处起步阶段,产业发展氛围不浓,加之配套的扶持政策不到位,产业发展缺乏政策支撑,尚未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企业缺少龙头引领,规模化程度偏低。近年来,普陀海洋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与其他产业及文化市场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品牌意识差,缺少龙头企业引领,规模化程度低,产业整体发展还处于自发状态。现全区注册资本超100万的文化单位仅100余家,且多数为小微企业和文化个体户,规模小、布局散,产业链短小、产品单一,被替代性强,缺少核心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入驻,缺少有社会影响力和较大规模的海洋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创意策划、数字化设计等高科技文化企业更是几乎没有。
(三)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薄弱。目前普陀海洋文化创意还停留在海岛文化和海边文化边缘,项目也基本以继承或引入为主,许多传统手工生产还是家庭作坊式,处于产业链低端,科技含量与附加值不高,综合实力薄弱。因缺少专业团队量身打造,产品标准沿用多年,创新研发和品牌包装推广差,产权保护意识弱,部分原先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已被模仿超越。加之普陀海洋文化产业人才严重不足,文创设计、营销等专业人才匮乏,严重束缚了产业发展。
(四)海洋文化与旅游融合度不够,叠加效应未有效发挥。目前我区在旅游活动中植入文化创意元素不多,海洋旅游与文化资源的各种要素有机结合并相互渗透、重新组合做得还不够,游客在旅游体验时只是单纯参与饮食或宗教文化,挖掘文化旅游产品的力度、深度和多样性还不够,文化创意产业对旅游产业的引领作用未有效发挥,两者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叠加效应不足。
三、发展普陀海洋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议
(一)制订海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战略性规划。结合普陀地理特征,在普陀区“十三五”规划、《“全景普陀”建设专项工作规划》、《普陀区“海上水乡”概念规划》及《普陀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等基础上,精心编制《普陀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定位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特色、层次和主要内容,提出开发的策略重点和发展领域。重点培育新兴海洋文化产业,推进海洋文化旅游、海洋文化体育休闲、海洋节庆会展、海洋旅游装备、现代影视传媒等,发挥海洋文化创意产业高增加值、高技术含量、原创性等特点,带动海洋产业优化升级。
(二)巩固壮大传统的优势海洋文化产业。
一是做活“渔港”特色产业。沈家门渔港是世界第一大渔港,建议分段打造,以国际水产城为界,以东(半升洞至水产城)转型为旅游休闲港。①在港区规划渔港夜景游、海上餐厅观光游、海上巡游等海上环线,开设各类休闲娱乐项目,营造“昼看风景,夜游风情”的渔港景观。②配合沈家门特色小镇建设,在渔港选址打造露天“渔港艺廊”,展示历史上跟渔港有关的文化元素,并以城雕、小品等形式提升渔港品味。③配合波音项目,在渔港打造“酒吧一条街”,并培育街头“移动戏场”,丰富街头海洋文化,形成新的“海上不夜城”。以西(水产城至勾山浦)沿续传统渔业港口功能,小干、马峙、水产城及沿岸商铺以渔业配套服务为主,保持群众性渔港的风范和标志。
二是做大海鲜美食产业。抓住舟山海洋美食特色,着力在海鲜美食上下功夫。①培育发展普陀特色小吃街区。融合南北地方小吃特色,在沈家门老城区选址建设“渔港小吃一条街”,收集制作地方特色小吃,并辟专区进行海鲜深加工,以烤制、汤涮、油炸等速食为主,供游客边吃边游。②打破夜排档千篇一律、简单雷同的经营模式,突出海洋特色分类,走差异化经营路线,整体提升改造夜排档。③借助海鲜美食、美食文化等节庆活动,扩大普陀海鲜影响力。建议在东港内湖商圈打造集休憩、餐饮、游乐、购物为一体的综合街区,并以此为基础打造“东方海洋美食港”,让“吃海鲜,去普陀”成为最佳选择。
三是做精海洋旅游产业。围绕“海、佛、岛”三大主题,推进海洋旅游业发展。①围绕“海”:从传统的“海边看海”延伸到“海中看海”。根据岛礁资源分布,科学设计近海游船路线和游船、游艇、邮轮项目结合,重点开发绕岛、绕礁巡游、无居民岛探险等项目。②围绕“佛”:深挖观音文化,以菜花山禅修基地为核心,推出以“禅修、静心、减压、休闲”为特色的旅游项目。开通“夜拜观音”游,在游船上设“海上宾馆”,体验夜宿大海的感受。③围绕“岛”:延伸海岛旅游线路,选择有一定旅游基础的小岛作为游船停靠点,体验海岛特有的自然景观、海洋饮食和海洋文化。
(三)大力发展新兴海洋文化产业。
一是及早谋划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普陀既有优质的自然风景,又有独特的人文景观,有打造影视文化基地的良好条件;同时全景普陀、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沈家门特色小镇打造,为影视文化基地创立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裸奔时代》、《我的前半年》、《乘风破浪》等多篇影视作品在普陀完成拍摄,韩寒更是在拍完《后会无期》后,将影视制作基地落户普陀。建议结合普陀实际,及早选址打造舟山“海莱坞”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抓紧出台产业扶持政策,抢占发展先机。
二是想方设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服务作用,发展以文化创意为内容的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推进普陀区创意产业园建设,在鲁家峙现有基础上整合创新,引进大型文化经营企业,培育特色产品研发,带动现有企业发展。发挥园区孵化功能,鼓励园区在发展海钓业、游艇会同时,发展节庆会展、休闲娱乐等。进一步做好海洋文创展示平台建设,在渔俗文化展示基础上,推进游艇、帆船等船文化展示活动,把鲁家峙建成集“文化娱乐、休闲健身、商贸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海洋文创中心。
三是创设平台展现特色海洋文化。①以海滨公园现有的海上建筑展示平台“海鲜城”和文化展示平台“大剧院”为基础,选址建设“滨海文化长廊”,展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海洋文化、舟船文化、渔俗文化及发生在普陀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策划渔家乐、祭海等体验活动,展示渔都风情。②利用保利大剧院,借助“印象普陀”演员,对里斯本丸、孝女沈清等历史典故及舟山锣鼓等本土特色文化进行创新,谋划佛教文化和渔俗文化大戏,打造东港海洋旅游演艺新天地。③作为渔港延伸,在海滨公园沿海进行水岸线景观打造,并收集建设世界各地风格的凉亭,形成新的风景线,供游客观光、休闲、写生、摄影。
(四)促进海洋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体育休闲业。帆船、游艇、海钓等运动已从高大上走向平民化,现全国仅海钓爱好者就有近2200万人,市场巨大。积极承办马拉松、公路自行车、帆船、海钓等大型品牌体育赛事,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培育发展皮划艇越野、海岛铁人三项、滑翔伞等新型特色体育项目,通过赛事与旅游、文化的结合,提升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市场等体育产业发展,带动海洋休闲旅游业发展,促进酒店、餐饮等关联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海洋旅游装备业。现普陀的海洋旅游装备主要以游艇、帆船、摩托艇、皮划艇和海钓装备为主,消费主要以装备销售、租赁和体验为主。随着各大体育赛事、培训不断兴起,海洋旅游装备交易日益壮大,参与人数日渐增多。建议推进海洋旅游装备基地建设,加大装备使用培训,吸引更多游客体验。同时继续举办国际游艇展等活动,培育以展代售销售平台,吸引更多品牌商家前来。
三是大力发展海洋文化会展业。在成功举办国际游艇展、中国互联网+会展(普陀)论坛、国际海岛旅游大会博览会等大型会展基础上,借助新成立的“会展经济办公室”, 拓展海洋文化会展业发展渠道,培育一批有特色、基础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文体企业。并利用普陀良好资源,参加并举办文博会、佛博会、海洋文化展会等,为企业交流展示和贸易发展创设良好平台。
(五)完善产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加大与市里的政策对接和争取,完善体制机制,搭建创意产业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提高企业、民间、外商投资积极性。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出台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支持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关注重点文化企业培育、文化产品品牌打造,演艺市场培育、文化创意成果转化等。出台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采取项目补贴、贷款贴息、配套资助、发展奖励等方式,扶持重点海洋文创企业发展。完善文化产业人才政策,对企业引进的优秀创意人才和产业营销、管理人才,符合条件的享受我区人才待遇,为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摘自 http://ptzx.putuo.gov.cn/llzs/dybg/20187/3119131354512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