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生态战略优势提升环境幸福指数——舟山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综述 时间:2015-03-04 | 来源:舟山日报 | 作者:刘慧静 黄最惠 | 点击率:134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一个城市环境质量优良、经济发展优质、资源利用优化、生态环境优美的代名词。

  近几年来,舟山群岛新区百万军民上下联动,在治污减排、转型升级、完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奏响了一曲人海和谐的“创模进行曲”。

  在2008年至2011年的环保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得分排名中,我市连续四年位列全省首位;2009年至2013年浙江生态省建设考核中,我市连续五年荣获全省第一。舟山的创模实践,验证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

  铁腕治污,守护蓝天碧水

  城市美不美,闻闻空气看看水。去年,我市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0.1%,在环保部公布的全国7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中列第二,并成为舟山群岛新区的一张金名片;县级以上集中式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市区域环境噪声均值51.4分贝。

   环境污染的根源在于发展方式。在创模过程中,我市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作理念,按照新区发展规划“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原则,结合通过环保部 评审的新区规划环评,明确65个主要岛屿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准入线,合理引导产业布局,建立陆域、海域、岸线和产业“四位一体”环境管控机制。重大项目引 进,必先进行环境风险预评估,坚持空间、总量、项目准入“三位一体”和专家、公众评价“两评结合”,从源头控制污染。

  围绕“五水共 治”,实施“河长制”,力推清河净水工程。今年,全市垃圾河已清理完毕,22条30.2公里黑臭河启动了相关治理工程。同时,积极开展工业污染源大检查大 整治行动,以沿河涉排企业、电镀、化工、造纸、船舶修造、水产加工等排污单位为重点,开展“本岛环境执法监管一体化”和环保公安联合执法,4月至5月,共 检查企业973家次,立案查处69家,停产整治3家,4人被公安部门依法拘留。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开展冷库技改、电机系统节能、绿色照 明、中水回用等工程,2010年至2013年我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0.64、0.60、0.53和0.45吨标煤/万元,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完 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去年,35家重点排污企业安装刷卡排污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市区域覆盖。创新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核定技术规范,四种主要污染物 在全省率先同步开展有偿使用,2013年至今企业排污权交易金额已逾2000万元。

  狠抓重点行业污染整治。2013年,全市18家电镀企业关闭11家,提升7家;造纸、印染、化工企业关停8家,整治5家;关停水产企业98家,改造253家。

   落实《舟山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划》。神华国华舟山电厂在全省率先采用海水脱硫技术,脱硫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两家电厂对新建燃煤机组采用天然气发电机 组排放标准,并达到超低排放。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淘汰市区公交黄标车,投入300多辆液化天然气、气电混合清洁能源公交车和2000辆公共自行车,鼓励 市民绿色出行;将定海、新城、普陀建成区和普陀山全岛划定为禁燃区,已淘汰高污染燃料锅炉11台;实施有机废气治理,完成36座加油站、6辆油罐车、2座 储油库的油气回收和4家船舶、1家石化企业有机废气治理任务。

  多措并举,修复蓝色屏障

  4月21日下午,在盘峙水产养殖场,工作人员把400万尾海蜇幼苗分装进32个盛有海水的塑料袋,在充氧后运往灰鳖洋五峙山鸟岛附近海域放流。盘峙养殖场负责人周高明说:“增殖放流有助于渔业资源的恢复与延续,我们是用海的人,一定要感恩海洋,回报海洋。”

   我市自2004年开始开展以海洋增殖放流为主的海洋生态修复工程。2010年至2011年,“东海带鱼保护区”海洋碳汇实践平台、东极海洋牧场暨碳汇实 验区相继成立,主要投放贝藻类、恋礁性鱼类等,取得海中“植树种草”的效果,达到了降低碳排放、恢复海洋渔业资源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的目的。

  去年,我市建设碳汇渔业1万亩,投资847万元,投放大黄鱼、梭子蟹等各类苗种3.77亿尾(头、粒),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连续19年严格实行休渔期规定,感恩海洋、修养生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加强海上自然保护区建设。舟山五峙山列岛鸟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全国三大鸟类保护区之一,通过近年来精心养护,鸟类已从建立之初的数百只增加到现在的13000余只,并发现了黑嘴端凤头燕鸥、黑脸琵鹭等世界濒危物种、珍稀鸟类。

  久违的大黄鱼开始露头;濒临绝迹的曼氏无针乌贼在浙江海域的年产量达到1000吨左右;渔场、海岛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

  在推进海水淡化、海岛、海洋风电场等海洋新能源利用的同时,开展海洋潮汐能开发利用、回收渔船废弃旧电池并推广替代电池等工程,目前岱山已开发出世界首台5兆瓦潮流能发电机组。

  实施渔船节能减耗工程。全市已累计推广各类船用节能产品5959多台(套),80%以上的大中型渔船基本使用了节能产品。

   按照“南生活、北生产、中生态”格局,打造融“山、海、城、林、绿”于一体的“群岛型森林城市”,相继建设和建成了一批具有海岛特色的生态公益林、沿海 防护林、森林城镇村庄、山体公园等,并加快建设舟山群岛植物园。推进废弃矿山复绿工程,2003年以来,累计关停矿山513家,投入治理资金1.2亿多 元,治理废弃矿山68家,新增耕地25亩、建设用地1200亩。去年,我市被环保部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累计有16个乡镇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共建共享,打造绿色家园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使城市变得更美丽,也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净气、护水、降噪、增绿,我市围绕提升群众环境幸福指数,不断深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优化人居环境。

   去年,我市新增绿地面积150多万平方米,改建绿地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76%;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完成村庄整治的行政村 覆盖率达到90%,改厕率达到94%,建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0%,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覆盖率达到100%。

  环 境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全市所有县(区)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均建成投运,日处理能力达到19.7万吨;升级扩建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1个,医疗废物处理设施1 个,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成并投入运行;实施团鸡山垃圾焚烧二期工程等;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1.7%,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全市工 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得到有效处置;累计建成6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5个在线监控中心,基本实现了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的实时动态监控。

   公众参与是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重要基石。在创国模过程中,我市注重发挥群众主体和媒体宣传报道、推动促进的正能量作用,通过开展创国模环保知识有奖 竞答、环保志愿者创模考察活动,草根舞台创模文艺晚会等,全面提高公众对创模工作的认识度和参与度。同时,充分发挥环保志愿者“绿色使者”作用, 2012年,我市成立“群岛新区环保志愿者服务总队”,目前全市有3000多名环保志愿者,开展环境执法监督、项目环评听证等各类活动100余次,积极引 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

  如今,打造绿色家园已成为舟山人“建设美丽舟山、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意愿和行动,新区也成为一个让居者自豪、来者留恋的海上花园城市,一幅“天蓝地绿、人海和谐”的魅力画卷正在群岛大地上展现。

全民读书 数字文化 党员远教 返回顶部
登 录
登录类型 用户名 密码 馆名称